
关于国内的猕猴桃牵引问题讲的太好了,分析的非常细致到位。我向来都不赞同我们国情种植模式下的牵引方式,在2006年的时候,郑州果研所的韩礼星老师去新西兰考察回来后,就给我发来了详细的新西兰鸭嘴金果的牵引栽培方式图像资料。当时我的感觉也是眼前一亮,既新鲜又佩服,于是也在暗自思考,通过与实际相对比,我认为我们的业态以及种植方法都不适合上这种模式。完全没必要。理由一是我们的果园人工再缺也缺不过新西兰;二是我们果园的栽培配置(株行距、棚架标准度、南方果园的地形地貌等)不缺少来年的结果母枝;三是抗风、郁闭、植保方面的弊端。
如果有这个人力和财力做牵引栽培,难道就不能把这个费用用在优化冬季的修剪培训上吗?再者,上这个模式所花去的成本,能否翻倍的挣回来?换句话说,你能不能因为上了这个模式,果子就更好卖了,卖价就更高啦?
国外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确在很多很多地方都优于中国,但我认为不能一切都照搬照用。因为彼和我只是同在一个星球而已,其他不同的地方太多太多,我们应该冷静的学习和借鉴,学习他们的理念、对待农业的工作态度等等,要去除拿来主意的潜意识。国外的月亮跟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一模一样的。况且在一些农业栽培技术上,他们也并非是处处都比我们强。总的一个原则是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!
资料来源于互联网